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> 第一百三十章 同处一车

第一百三十章 同处一车

第一百三十章 同处一车 (第1/2页)
  
  如今三人尴尬地挤进一辆马车,本非袁熙的意思。
  
  本来他倒是备了两辆马车,结果前日孔融妻女的马车车轴断了,无法修理。
  
  他因为此行目的隐秘不能露面,也不能在沿途大城招摇过市修理马车,所以只能让孔融妻女上了他的马车,昼夜兼程赶路。
  
  话虽如此,袁熙总觉得,同行的太史慈看自己的眼神怪怪的。
  
  如今纵马在车外跟随的太史慈,听着车内的人声,更是心里嘀咕。
  
  自己投靠的这位公子,可真是不讲究啊。
  
  青州一战中,太史慈稀里糊涂被擒,本以为肯定没命了,没想到对方对自己颇为赏识,想要招揽于他。
  
  但太史慈此人眼界很高,对张飞尚且看不起,袁熙虽然有世家身份,但也未见能让太史慈心服,回去接母亲,可能也只是太史慈临时的托词。
  
  但对方真正让太史慈震动的,是那份毫无理由的信任。
  
  自己作为敌军前锋,却说放就放了,是真的觉得自己能守诺,还是觉得无足轻重?
  
  在矛盾的心理下,太史慈最后还是守约回来,投靠了袁熙。
  
  更让太史慈震惊的是,跟袁熙回到邺城授职,他直接就成了别部司马,仅在赵云的都尉之下。
  
  这也是袁熙身为郡守,所能给出的最高武官职位,俸禄秩比一千石。
  
  太史慈虽然是良家子,有着登天子朝堂的志向,但在孔融军中做前锋,也就是个百夫长,如今骤升高位,让他颇有些恍如梦中之感。
  
  他虽然不怀疑自己实力,但却怀疑这袁家子根本没了解自己本事,就随便乱来封官拜将,是不是其根本不懂领兵之道?
  
  然后太史慈在邺城一打听,更是发现袁熙这人问题很大!
  
  传闻中,袁熙在徐州杀死张闿,逼退了刘关张,这让太史慈不敢置信,他是亲眼见过刘关张三人的实力的!
  
  青州之战关羽被围殴落败,无疑证明袁熙调动大将的谋略十分正确。
  
  后来太史慈又了解袁熙主导了青州三战,谋划各个击破之后,心想难道看走眼了?
  
  但太史慈同时也听到了关羽袁熙的另外一个传闻。
  
  好色,尤好人妻。
  
  听说其在北新城就有很多姬妾,到了邺城之后,更是丝毫不收敛,有传言说,他和尚未过门的夫人私会!
  
  这可是大违礼制,邺城私下传得很厉害,但碍于袁氏脸面,谁也不敢公开谈论此事。
  
  更让太史慈不解的是,就是边让的遗孀和女儿。
  
  曹操杀了边让,纳了其遗孀环氏,袁熙借着交换人质的借口,将环氏从曹操手中解救出来,这本来可以在兖州士族中成为一桩美谈。
  
  但袁熙却毫不避讳的将环夫人母女接到了自己宅邸居住,也不怕士族非议吗?
  
  眼下也是这样,这次袁熙带和自己送还孔融妻女,是让孔融欠一份人情。
  
  但好端端的,你和孔融妻女同坐一辆马车,要是孔融知道了,会怎么想?
  
  太史慈越发觉得袁熙脑子不正常,故意把好事办成坏事,到底图的啥?
  
  袁熙同样也在思考类似的哲学问题。
  
  这个时代,妻子儿女,对于一个合格的主公来说,到底意味着什么。
  
  就像司马家先有指洛水发誓,后当街杀死皇帝,将皇权和誓言的神圣性狠狠砸落尘埃之后,便开启了南北朝和五胡十六国那疯狂杀戮,毫无底线的时代。
  
  汉朝虽然诞生了无数英雄豪杰的传说,并将这个名字作为大一统民族的代表,永远流传下去,但高祖皇帝,却也开了抛妻弃子,卖父亲给敌人的先河。
  
  终西汉东汉两朝,士族人人都将孝道挂在嘴上,甚至为了举孝廉编出了种种近似于神话传说的故事,但实际上,谁也不知道私底下的真实情况如何。
  
  父慈子孝,永远是个只有当事人才能知道个中滋味的难题。
  
  刘备说妻子如衣服。
  
  吕布杀掉两位义父。
  
  马超坑死马腾,投靠杀母仇人韩遂,
  
  曹操不顾曹嵩尚在琅琊便攻打徐州。
  
  曹丕违背曹操遗愿,从打压士族转向亲近士族,排斥亲族,逼死曹家子弟,收纳曹操妾室。
  
  陆逊全族大半都被孙策杀光,仍然为孙家效力,最后被猜忌而死。
  
  有事母至孝美名的姜维,在投奔蜀国后,面对魏国拿住其母亲妻子的威胁,直接回信说自己有远志不当归。
  
  被后世唾骂的吕布,在其中甚至算不上最恶劣的。
  
  对于心存大志的人来说,所谓父母妻儿,也不过是人生中微小的一环而已。
  
  这个时代看似不缺忠义传说,却也有无数的暗流,也正因为有这么多污浊不堪的真实,越发衬托出忠义的难能可贵。
  
  袁熙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,他做事顺遂自己心意就好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